Review of Collective Invention
故事梗概,光洙出演的年轻人参与了一次有偿医学实验,结果突然变异,成了一半鱼一半人的生命体(不是美人鱼那种人鱼额)。然后在社会上引起关注而发生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观影后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1.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起这个世界的恐慌。因为什么?因为前所未有,史无前例,不知道该怎么办。剧中,起初大众态度是很自然的两面性,有追捧,因为喜新厌旧好奇心无限大;有咒骂声,因为这样稀有的存在和人类文明有悖,俨然是个妖怪我们应该打压他。正所谓一个硬币的两面。投放于现实,可以应用到同性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文化教会我们,当新锐观点出现时候我们要努力去说服对方,不允许对立面存在?然后努力去同化所谓的异类实现天下大同?对于后一种态度,忍不住多说几句。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出人类为什么要打妖怪?给出的一种解释谈到,出于自尊心虚荣心“人类特别喜欢征服自然。征服自然不够劲,得把自然拟人化的妖怪给干了,才叫爽脆…于是人类打他们就是征服自然,是一种政治正确,是一个虚构的沙袋。说难听点:人类需要把妖怪编得坏坏的,然后才好去光明正大的揍。”2.舆论导向。电影里,受媒体影响,公众出现了几次态度的迂回变化。例如:Byun教授支支吾吾的答非所问混合记者们曲解信息的强大能力,硬是把一项试验说成了应得诺贝尔奖的科学研究。这也不得不谈及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作用。曾在著名学者InnisHarold教授的《TheBiasofCommunication》一书中读到过一段话,他提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介质,本身其实带有非中立性,故存在“偏见”。另外在新兴传媒时代,营销手段和幕后操作完整控制着舆论走向。换句话说新闻传媒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很多时候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试图得出一个结论。然而真相则被悄无声息地覆盖起来。比如,电影当中有一情节颇为离谱,因为一个照片借位,在完成制作后被用来控诉鱼人先生对护士小姐有过精神猥亵。导致鱼人先生凭空又多了一项罪名,遭受到比原先更加残酷的迫害。2012年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搜索》实则与该电影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在一篇名为《杀人诛心,残酷未满》的影评中,作者曾写到“那些你在网上骂过的,被妖魔化的人,你在骂的那一刻可曾想过自己看到的也许只是局部真相,甚至根本就不是真相。很少,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享受这种道德优越感,享受惩恶扬善,居高临下的快感,自得于自己唇枪舌战的智慧,宣泄长久压制的情感。屌丝们要逆袭,真相什么的统统不重要。”补充一点,该文后半部分谈到的利己主义,在这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尤其是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提到的第三种悲剧观点。3.所谓羞耻。鱼人先生有过这样的对白:“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哪儿。我非常努力地去想,可是脑海里一片空白。孩子们也会打我,可是他们好像也没有错…我只想活下去,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后来他想到了轻生,对,上吊自杀。可是他忘了自己一半是鱼,鱼鳃反而救了他一命。此处情节有种以乐写哀的意味,凸显出绝望和悲剧色彩。分析整个事件,不难看出鱼人先生作为受害的一方没办法好好活下去。他的台词里最多的就是低眉顺眼地给所有人道歉,反倒做错事的一方变成了国民英雄般的人物。类似的,比方说一桩女孩子被玷污的案子,受害者除了最初收获的一点点同情最后还是过得很艰难或者被抛弃;然后强奸犯反倒不会受到多少惩罚依旧平静活着。那么何为羞耻?究竟是谁感到耻辱?总体说来,剧情一波三折,非常有意思的剧本。近年来韩国电影事业的实力不容小觑!每个角色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答案。鱼人先生多舛的命运到最后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你以为上演的是“尘归于尘,土归于土,而半鱼半人的他则被放逐于沙滩?”并非如此。个人而言,欣赏这样的故事结局,不是单纯的悲剧也不是单一的喜剧。悬念留在这里,给观影后的你们去评定。关于键盘党,网络暴力一系列的话题有机会还能讨论更多。最后,关于电影配乐,给个好评。有反复出现过的,略显荒诞的背景音,运用手风琴为影片增添不少戏剧性。《突然变异》的的确确是一部典型的韩国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