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看怡情,久看伤眼,保护视力,常来看看,记得收藏!
分集剧情选择:添加剧集

到底是什么能够拯救我们,上帝或者对上帝的信仰本身?

#2018Berlinale#2/5声明:以下影评来自于一个nonreligious人士。导演选择了一个宗教主题,本身十分勇气可嘉。毕竟,宗教的主题一是很难拍出新意,二是很难拍出深度。但在影片前80%的内容,在我看来,更多是focus在对人性某些方面的探索上。在这个近乎乌托邦气质的戒毒所里,每个人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情同手足,虔诚祷告,这几乎是一个现实生活,尤其是这些曾经的瘾君子的生活里根本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影片进行到大概一半,有一个场景是在戒毒所里的一些人背对着皑皑群山,向所有人讲述自己过往的吸毒经历,以及如何在这座戒毒所重获新生的故事。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堪称惊艳,,真实得能让观者(至少我)对他们所扮演角色的痛苦感同身受。看得我流下眼泪。打动我的并不是神性的高贵,而是人性的高贵。也许,使人成为人的,并不是人的强大或高贵,而是人直面痛苦的勇气,以及学会与痛苦相处的智慧。人的脆弱并不丑陋,甚至可以是美丽的。那些人性里黑暗的部分,将与我们共生共死,所以,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尊严地与黑暗和脆弱共处。说到这儿,可能一些读者会以为影片是披着宗教外衣的“人文主义”片,看似讲信仰实则讲人性。可是,到了影片最后四分之一处,突然画风一转,男主托马因为某次“神迹显现”而选择成为牧师,又在最后关头“临阵脱逃”,对人性的探讨仓促“上升”至对神性/信仰的探讨,又回到人性本身。整部片子感觉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把握得太不好了,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高潮和结尾的节奏与前面的部分相比也几乎没有变化。我和朋友的同感是,影片最后二十分钟,其实有好多次可以做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尾,但是导演却一直拖着拖着,硬生生把影片拖成了最烂俗最没有力量的一个“烂尾”。太多更好的可能性随着影片的进行被导演一一亲身砍断。比如当修女与托马月下谈心,她狠狠打了他两巴掌,问他为何撒谎说自己在这里很快乐,托马伏在她的腿上嚎啕大哭,仿佛是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就当我几乎以为导演想就此进一步深挖托马的内心成长或者他的某个个人问题时,突然又到了第二天,托马发现自己的一个同伴(可能因为复吸)死在了树林里,他惊慌而悲伤地跑去找暗恋的女孩子,突然镜头切到两人做爱,就在我以为电影即将展开爱情线,并正在为上一个戏剧冲突的发生(同伴之死)为何无任何对剧情/人物的影响而疑惑时,突然剧情又进入了另一个事件。总之,这其实反映了第二个主要问题:主题过于发散,导致影片流于表面。正如影片名ThePrayer(祷告者)所暗示的那样,这似乎是一部关于宗教的影片,但它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电影。在这里,人性似乎代表着欲望(瘾君子们对于毒品的欲望、男主托马对于迷恋的女孩子的欲望等),神性则代表着非欲望的一面(纯洁、牺牲等),这两种品性在人身上交织出现,这一复杂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我们的男主角的经历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人的欲望沉沦,战胜/超越自我的精神,兄弟之情/友谊,人的信仰...每个都是一个足以拍成一部长片的“大话题”,导演却强行把它们全部放在一部100多分钟的电影里。当然,并不是说这部电影的可看性由此下降,但这多少有些导演野心太大而能力不足之嫌。但于此同时,我也认为,这部影片最值得嘉许的地方,或许也在于这样一种有野心的尝试。如果考虑到这样一个context:即欧洲老一辈的人普遍是基督徒,而年轻一代则更大比例是liberal(不信教,信仰自由),在这部法国电影中,导似乎时候试图通过这部片子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人性与神性是怎样的关系?我们与宗教(基督教)又是怎样的关系?在信仰上帝与否之间,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空间?到底是什么救赎了我们?

同主演

  • 抢先版
  • 正片
  • HD
  • 正片
  • 正片
  • 正片
  • HD
  • 超清
  • 正片
  • HD
  • HD
  • HD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