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看怡情,久看伤眼,保护视力,常来看看,记得收藏!
分集剧情选择:添加剧集

北京人和北京人——简析曹禺的《北京人》电影对《北京人》剧本的情节改动

  Warning:通识课作业,请勿直接抄袭~========================================《北京人》,是曹禺笔法成熟后的大成之作。该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统治的破产。笔者简析《北京人》电影对《北京人》剧本的情节改动,来阐述对其作品的理解。一、老太太去世原著作为剧本,场景、时间推进有一定限制,因此将场景、时间基本限制在曾家大宅里。而电影可以将时间轴拉长并将背景介绍得更清楚些。于是将一年前曾霆娶妻的场景详细表现出来——为了给病危的老太太冲喜,京城大家曾家决定给第三代孙辈曾霆娶媳妇。如今的曾家已不复昔日的辉煌,只剩下厉色内荏的空架子。为了维持家计,儿媳思懿哄着老太爷曾皓向隔壁杜家写下借条。而此时,寄居在曾家的女婿江泰撒泼吵闹着要求老太爷借钱做生意。病榻上的老太太将八百元陪嫁留给了寄住在曾家照顾一家人的表妹愫方。在喧嚣气派的仪式中,孙媳妇瑞贞娶进了门,正要成婚时。那边厢却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哀嚎——老太太一命归西,喜事变成丧事。剧本交代人物背景是在每个人物出场时进行详细的交代,并对之前的情节一笔带过。“曾霆,这十七岁的孩子,已经做了两年多的丈夫了。他的妻比他大一岁,在他们还在奶妈的怀抱时,双方的祖父就认为门当户对,替他们缔了婚姻,日后年年祖父祖母眼巴巴地望着重孙,在曾霆入了中学的前二年,一般孩子还在幸福地抛篮球,打雪仗,斗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便挑选一个黄道吉日,要为他们了却终身大事。于是在沸天震地的锣鼓鞭炮中,这一对个人儿——他十五,她十六——如一双临刑的肥羔羊,昏惑而惊惧地被人笑嘻嘻地推到焰光熊熊的龙凤喜烛之前:一拜再拜三拜。从此就在一间冰冷的新房里同住了两年零七个月。重孙还没有降世,祖老太太就在他们新婚第一个月升了天,而曾霆和他的妻就一直是形同路人,十天半月说不上一句话,喑哑一般的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可在电影中,为了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清楚得了解故事背景,感受每个人物的性格,便安排一些本应之后发生的情节提前在娶妻这一场景中展现,冲突更加激烈,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另外,原著中,祖老太太是在娶妻后第一个月升天,而电影改为进门时升天:相比原著的一笔带过,电影的改动更加凸显了喜与悲的强烈对比,奠定了没落而悲伤的基调。二、北京人原著中,曹禺刻画了四个“北京人”意象——1)袁任敢教授研究的北京人头骨,频频出现的猿人模样的北京人皮影;2)以袁任敢和他的卡车司机为代表的“远古”北京人:敢爱敢恨,敢想敢做;3)以曾文清为代表的曾家人(如江泰,曾皓等)是“现实”北京人:精神贫瘠,畏头畏尾;4)以愫方、瑞贞和袁圆为代表的“未来”北京人:有理想有行动,代表着北京人的希望。原著中,曹禺刻画的卡车司机“北京人”是一个接近原始北京人的工人阶级形象,一个“猩猩似的野东西”。他约莫有七尺冬高,熊腰虎背,大半裸身,披着半个兽皮,浑夸上下毛茸茸的。两眼炯炯发光,嵌在深陷的眼眶内,塌鼻子,大嘴,下巴伸出去有如人猿,头发也似人猿一样,低低压在黑而浓的粗肩上。探褐色的皮肤下,筋肉一粒一粒凸出有如棕色的枣栗。他的巨大的手掌似乎轻轻一扭便可扭断了任何敌人的脖颈。他整个是力量,野得可怕的力量,充满丰满的生命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人身内藏蓄着。这是一个力大无穷、原始、野蛮、但热心随性的人,他象征着袁任敢口中所说的的原始北京人形象——“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而电影则略去了卡车司机“北京人”这一角色,并将相关情节做了改动:要债来的店铺伙计被愫方用钱打发走而不是被北京人打跑;最后愫方和瑞贞离去时并未有“北京人”帮忙……原著中,他帮助了愫方和瑞贞逃脱了曾家的封建主义并投身革命,这个人物在剧本里其实是突兀的,是曹禺为了表现原始北京人而设置的虚拟形象。而电影则削弱了原著的非现实元素,使得情节更加合理化,也淡化了原著的政治倾向。三、鸽子飞了“文彩扶着皓,向通书斋小门缓缓地走,门外面鸡又叫,天开始亮了,隔巷有骡车慢慢地滚过去,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这是原著最终的落幕场景,火车汽笛声象征着愫方和瑞贞的离去,象征着新北京人的希望。而在电影中,最后一幕则是思懿怔怔地抱着文清冰冷的尸体坐在开着的鸽子笼前,鸽子哗啦啦地飞了,遮天蔽日,响起一阵凄凉的鸽哨声。电影对于愫方和瑞贞的离去进行淡化,而着重描绘了思懿,这个平日苛刻治家却以夫为天的妻子在失去文清后的无助和悲伤,伴随着凄凉的鸽哨声,响起了主题曲《鸽子飞了》,使得观众的心也跟随着画面和音乐怅然若失,渲染了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的悲剧性。笔者认为,相比于剧本,电影的改动是十分恰当而抓住精髓的。《北京人》最令人嘘唏不置的,是在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体悟、眷恋珍重和叹惋思考中,所氤氲笼罩的那种低回凄美的情调与氛围。因此,电影的多处情节改动,淡去了曹禺写作中后期受政治影响的政治正确倾向,而加深了曹禺最擅长的人格被环境束缚却无法挣脱的悲剧意味。文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身为士大夫家庭子弟,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教育使得他沉溺于悠闲、懒散、空洞的生活中,成为了一个“懒于活着”的废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悲剧,曾家的悲剧,其实也是个人的悲剧,在新时代的洪流里并没有激流勇进,而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里,用鸦片烟、棺材、存折麻痹自我。遇到了袁任敢和袁圆这一对“新北京人”父女,只知道鄙夷却不知反思,最终只能消亡在时代的车碾之下。然而,令人无奈的是,犹如历史局限性,人很难跳脱出自己习惯的环境,去接受和创造新的环境。愫方做到了,是因为她是原著里唯一一个人格健全,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寄人篱下的她在曾家过着如同深井里的水一样沉静的生活。这位封建士大夫家庭教养出来的小姐整日忍受着来自曾思鼓尖酸刻薄的冷嘲热讽,然而她总是把受到的羞辱与痛苦压在心灵的深处,从不喷发出来。这种忍耐并不是压抑,而是因为希望和理想在支持着她:她爱曾文清,愿分担他的痛苦,并希望他能摆脱痛苦,好好生活。“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一气说完,充满了喜悦,连自己也惊讶这许久关在心里如今才形诸语言的情绪,原是这般难于置信的)”电影由于场景丰富,因此将这一情节安排在了文清与愫方见面之后,愫方和瑞贞在城外墙下互诉衷肠。在瑞贞说话的当儿,由远远城墙上继续送来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在凄凉的空气中寂寞地荡漾,一直到闭幕。“是啊,听着是凄凉啊!可瑞贞,我现在突然觉得真快乐呀!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来了一样。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么?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又凄凉又甜蜜”,是愫方内心真实的写照。日子是凄凉的,可希望和理想是甜蜜的,她希望文清可以好好活着摆脱痛苦。然而她无谓的坚持,终于在文清再次逃离回家时崩溃。愫方决心去寻找新的希望,于是同瑞贞一道上了火车。而她的离去,使文清终于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使文清意识到自己是个不能做事,也永远不会改变的行尸走肉,于是吞下鸦片烟自杀。作者曹禺在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愫方就是这样一个像人一样活着的人。

同主演

  • 全20集
  • 全34集
  • 全30集
  • 30集全
  • 正片
  • 全30集
  • HD
  • HD
  • 全36集
  • 全3集
  • 第20集
  • 全54集

猜你喜欢

  • HD
  • TC
  • 正片
  • HD
  • 第1集
  • 正片
  • 更新至2集
  • 高清
  • HD
  • 正片
  • 更新至20220508
  • 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