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迪》:一个“妈宝”的爱与革命
昨天的开幕式上有评委说,电影节评奖其实是一件很为难人的事情。因为有的片子看完很受震撼,但是过几天就没感觉了;有的片子看完觉得温水一般,却可以留在脑海中,越回想越有味道。对于很多人来说,突尼斯影片《赫迪》(InhebbekHedi)会属于后者。这个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波折不多、线条清晰。简单来说大概就是一个“妈宝”男生的蜕变史。突尼斯青年赫迪(MajdMastoura饰)二十五年的人生波澜不惊,毫无自主性,工作中受老板摆布,生活受由母亲Baya(SabahBouzouita饰)支配。相处三年的女友Khedija(OmniaBenGhali饰)也是母亲包办的结果,两人的约会无非就是在赫迪的车里坐着聊天。结婚前夕的一次差旅,赫迪结识了大他五岁的Rym(RymBenMessaoud饰)。这是一个独立而有主见的女子,从事旅游行业,到过很多地方、会说很多语言。赫迪迅速被她吸引,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人逐渐坠入爱河。《赫迪》是突尼斯导演阿迪亚(MohamedBenAttia)的长片处女作,由比利时名导达内兄弟担当制片。影片风格也很难说没有达内兄弟的影子,都是将波澜不惊的琐事娓娓道来,在生活的清水中略抖入一滴墨点,就成了一砚纵深莫测的写意人生。单线程的剧情乍看下有些无趣,却在人物塑造上立体而丰满,把荒诞操作得像是生活的理所当然。片名的翻译因无法表达原文的双关,取了最便捷的方法——只译一半——恰巧又是主人公的名字。原名中的inhebbek在阿拉伯文中是“我爱你”的意思,所以片名可作“赫迪,我爱你”。导演说,阿拉伯之春后,整个突尼斯社会普遍感受到一种匮乏,而人们所缺的不仅仅是物质、政治、宗教,同样缺少爱。长久生活在威权政治之下的北非社会,就像一生被母亲包办的赫迪,忽来的自由让人不知所措,只有爱让我们静下来。Hedi这个名字恰有“安静”之意,这里大约就是英文中的calmdown。那么这部片子最确切的译名恐怕应该是“别担心,我爱你”。InhebbekHedi《赫迪》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和成长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革命与解放的影片。“妈宝”赫迪在摸索人生方向的过程中不断重塑自己,其中性欲的解放占据中心地位。导演特别提到,化妆造型部门在主角身上花了很多功夫,以使前半部压抑的“妈宝”看上去毫无吸引力,而后半部蜕变中的赫迪则变得性感起来。性生活从压抑到释放的转变不但是其人生蜕变的明喻,也是北非社会从保守向现代转型的隐喻。热恋中的Rym问赫迪有没有参加阿拉伯之春的游行,他答道:“当然了!怎么,我着不像个革命青年吗?”革命的种子就如性欲的骚动,深埋在每个年轻人胸中,只等着那个宿命的夜晚,为我们深爱的一个人或一片土地而爆发出来。赫迪的个人蜕变围绕三个女性角色展开,这可能是让传统穆斯林社会(还有很多其他传统社会)不舒服的一点。守寡的母亲对两个儿子控制欲极强,又强调一切需照老规矩来办。她同时是暴君和传统伦理的化身,让一个女性担当此类角色,可能在阿拉伯世界中并不常见。未婚妻Khedija则是此类女性的接班人,她的人生以婚姻为中心,却从未想过女人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之相对的Rym代表现代女性,而这种现代性却极其复杂。她带给赫迪的活力也是导演从技术上着意刻画的,手摇摄像机的运用与在母亲身边时僵固的镜头形成强烈对比,主观镜头的大量出现点出赫迪在她身边时充满好奇和探索欲。但是影片并没有给Rym一片阳光坦途,而是时时强调现代人的惶恐和无所适从。主创都说这是一部关于追求幸福的电影,但这种幸福并不是“确定”的安全感,而是接受现代性的自由和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流变的世界里永无止尽地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是现代人的诅咒,也是我们的幸运。记者会上为片中女性主义叫好的人大都对影片结尾颇有微词,赫迪没有随Rym离去,而是选择留下。作者有意留白在此戛然而止,让一些人觉得这是一种懦弱,是主人公性格中“妈宝”一面的复苏。阿迪亚不认为这是懦弱,而是更大的勇气,拒绝在认清自己之前选择容易的出路。也许自由对于欧洲长大的女记者来说是理所当然,但对革命后获得新生的人来说则要复杂很多。选择屈从是逃避,选择离去同样也是逃避。真正的勇士以诚实的目光直面自己。因为认识自我的道路,是世间最艰险的征途。【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本文图片来自柏林电影节官方,未经授权严禁使用,特别是不能用在任何与柏林电影节无关的场合。违者后果自负。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