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十二年:只求于先生你有用
早晨去食堂喝粥,碰巧电视里刚开始放《风雨十二年》,其实是一个很主旋律的电影,但因为是宋庆龄,所以就坐在那里安心地看完了。自从上次去了宋园,再加上读了ChineseWomenWritersandtheFeministImagination,对中国特殊时期出现的这批革命女性,尤其是这位孙夫人产生了别样的情感:半是极度崇敬,半是极度羡慕。女人只要不是太脆弱骨子里大概都有能为了一个男人去死的疯狂的,只是不是哪个男人都承受得起这样的决绝,多半只当作是负担逃得越远越好。承受得住的或许不是凡人,得要一种更高贵的东西,比如信仰,比如革命、比如牺牲,所以孙先生才敢要也要得起。为了革命的爱情,或者爱情里练就的革命,光是那些枪林弹雨中的细枝末节,哪怕想象一下,都崇高得让人荡气回肠。先生流亡东京,庆龄做他的助手,工作之余两人去郊外爬山,明白了庆龄心意的孙中山在山顶上把自己的家底和盘托出:我结过婚还没离,和你姐姐工作时也生过些情愫,革命时候有个女人曾经照料我很久,我和你的父亲是同辈……男人在这种时候总是过于怯弱和阴险,把这样艰难的抉择留给女人:我的情况我也说了,你看看你自己还要不要好好想想。宋庆龄果然如其所言地随其父亲回上海,“好好想了三个月”,急死了在东京的孙先生,每日茶饭不思,心神不宁。直到后来宋庆龄从上海来了封信,内容让我很是感慨,大意是:我想过了,我与你结合,也是为了中国革命,旁人不能干涉,我们革命是为了破除封建礼教,我们不能自己就被封建礼教束缚了……我不求其他,但求于中国革命有用,于先生你有用。但只求于先生你有用,后来我反复念叨这句话,想象了一下:原来在崇高的爱情里,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应该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不要自己,忘记自己。你必须承认,只有靠想象,你才能接近这种情感,而至多的接近不过是理解,终于无法抵达自己的经验,我们生来已经残缺。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简直是哀求),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结婚那年宋庆龄22岁,结婚当晚孙中山送的礼物是一把枪和四颗子弹,“三颗对着敌人……”。这段感情到孙先生去世不过才12年,先生临死前曾经想要解除和她婚约上“终身不离不弃”的协定,让她追寻自己的自由。只是,如何再爱?经历了恋爱、私奔、婚姻、怀孕、失子、丧夫,宋庆龄终于在时代交替的腥风血雨中把自己历练成为一个伟大的女性。一次孙中山在宋庆龄的牵线下和李大钊会见,彼时陈炯明刚刚叛变,国民党和孙中山夫妇都经历了生死考验。在遭遇叛变出逃的关头,发誓与先生同生共死的宋庆龄此次坚决不与孙中山同撤,一怕先生为保护自己无谓牺牲,二怕目标太大,敌人容易攻击,于是坚持自己留下,使敌军误以为孙中山还在,不会过早冲进府来,这样就能掩护孙中山秘密撒离。孙中山一定要与宋庆龄一起走,宋庆龄的原话是:“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大义面前,先生只能先走一步。除非有足够的信任和对感情的坚定,否则任何的抉择都是艰难,莫不要说再次相濡以沫。这样的行为只有放在当时才能想象它的意义,否则无论如何不能体会先生的狠心,生死未必且不说,宋夫人此时已有身孕在身,而就是逃亡中流产并被告知不能再次怀孕。因为宋庆龄的这等勇气,以及廖夫人在战乱中把廖仲恺救出,李大钊提议“为伟大的中国女性干一杯”。宋庆龄辞酒,说,“这酒我不能喝,我不是中国伟大的女性。”,李大钊于是复议,那“为中国女性的伟大干杯。”(这场真是绝了,不知是编剧的台词还是历史文献),三人终于成饮。国共合作,又一个历史篇章。中国的事像瑶池的蟠桃,二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因为太长太坎坷,所以,忘记得委实多了些,也快了些。只是,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对这样的爱情,自然是羡慕的。只是我们都错过了那个激荡的年代。http://stellaly08.blogbus.com/logs/2818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