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盲福特的球场人生
特伦福特是名校队球员,作为美国50万同类人中的一个,身高不高的他有两样不同使得他与一般高中球员区分开来。一样是他的技术,速度奇快的福特,是队内最好的组织后卫,他的存在,让学校的同学们对校队比赛保有期待。另一样则是他的数字认知障碍,这件事影响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段,除了应付日常的课程令他头大,球场计时器、战术执行版都成了制约他变得更好的绊脚石。整个影片的前半部都在讲福特作为球员的这些阴晴圆缺。他从大胆转会,到与更高龄球员们适应环境,再到后来攻克战术板获得球队地位。这些一步一脚印的刻画都是励志运动电影最日常的脉络。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福特老爸进入球队工作。作为一名已退役的橄榄球球员,他一手把儿子领进球场,并挖掘了他的天赋。尽管因为运动而造成身体机能受损使得福特老爸有了易怒、冲动,充满控制欲的性格,但在儿子最初的球场生涯里,他一直扮演着紧靠身边一步不离的重要角色。直到教练的出现,这种关系都一直牢不可破。福特因为父亲的推荐转会,也因为父亲的撮合,走上了背井离乡之路。走入新的球队,福特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投在球场。他把更多的内心状态交给教练,并随着比赛的运转使得这段关系日益加深。一开始,所有事都没有问题。福特的技术突飞猛进,球队也一路赢了下去。他们开始有新队服新球鞋,他们开始被人们关注。福特甚至登上了了全国排名。故事就这样一直平稳的去到NCAA大学抛出橄榄枝。同队队友安敦的话第一次让福特看清各类角色背后的立场。父亲是为了机会,他希望儿子大红大紫,成为真正的超级明星。教练是为了赞助商,有名气的球员在他手下像货物一样的倒卖,这是他商人行为得生存之道。福特对于这些亲密人的“真实”手足无措。而安敦则继续对他说。“我们打球,是为了品牌。”这样一句flag为结局男主选择早早埋下伏笔。而从那次起,福特平静的业余球员生涯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波动。先是母亲发现教练的“受教育”承诺荒唐无比。双方就“文凭与金钱的价值高低”大动干戈。母亲感觉儿子的人生被卖给了不负责任的商人。而教练则觉得,以福特家的条件,追逐金钱应该是家人一致认同的事,一纸文凭根本帮不了他们什么。这点分歧最后闹的双方都很难堪。而福特也在这样的困惑里,迎来了球场的决赛。决赛对手的教练在整个决赛期间都似有若无的“勾搭”着福特,而球队教练的隐忧与老爸的刻意接近终于爆发了影片里的最大矛盾。教练就老爸得行为向其摊牌,并就非法招生私下支付给父亲报酬的事件来做要挟。两人为此争的寸步不让,却都没有发现在角落里开着直播画面的福特。曝光的下场是三人都没有得益。老爸跟教练失去工作,福特则失去了打球机会。就这样,福特的家变得比以前更为艰苦。而福特在苦苦思索人生谜题的解答后,也终于选择了远赴海外打球,由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讲爱好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影片的前半段,整体剧情就像无数篮球电影套路的延续。难得一见的天才,通过不懈努力攻破重重难关,最后终于征服球场。后半段开始,一切就开始转为成人视角。就社会议题跟社会现实大动笔墨,并最终扣出“业余选手”彻底转型的主题。值得一提,最后一场室外球赛,充斥着美国梦式的浪漫主义。影片有两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坐在车里看着合同哭泣的老妈,福特在她对面向她解释一切。看到儿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我想,她的嚎啕大哭,一定包含着欣慰,自责与感动。令一个镜头是影片最后,福特站在球网旁望着球场上的学生留下的眼泪。那一刻,他可能回到了影片刚开始跟同学打球的记忆里。选择成为职业球员,就意味着学生身份的终结,福特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放弃读大学转而学技术并用于谋生的年轻人。除了爱好会变成谋生工具,福特也一定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人(这当然是种遗憾,没能读大学,没能参加ncaa的“疯狂三月”这可是连科比都时常悔恨的事)。总得来说,这是一部不过不失的电影。整体没有跳脱一般运动电影的框架,但因为后半段涉猎的角度有些许新鲜感,再加上对于“业余”“职业”得深层次探讨。整体也算是有所花心思的尝试。嗯,算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