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我爱艺术,我爱生活,我爱人们。--金鹿儿航鹰这个名字已经被人淡忘了。可是在我的少年时代,这是一个给我带来无限乐趣与欢欣的名字。她的《明姑娘》,《红丝带》,还有这部美丽的《金鹿儿》都是我百读不厌的作品,我那几本小说月报几乎被翻烂了,甚至上面还滴有菜汁的痕迹。我为什么爱读这部作品,不是因为其理论上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就是读着清新自然,充满了健康单纯的气息,而影片所表现的那种质朴灵巧的美,更是我所倾心和喜爱的。故事写的是劳动,主人公是劳动者,而且写的那么美丽热情。主人公名字叫做金明露,可大家都叫她作金鹿儿,她美丽,聪慧,能干,是个优秀的卖糖果的售货员和热爱文艺的姑娘。在那个沉闷保守的年代,她漂亮的外表和对于形象的追求成了她不安分和轻浮的名声,老派的领导甚至不同意给予她应得的荣誉和奖励。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近距离的接触之后,那个被派去考察她的老气横秋的中年劳模也感染了她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决定给予她理应获得的荣誉。北京有许多蹩脚的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和雕像,大部分是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搞的废物,不过唯一值得纪念的就是那坐伫立在百货大楼门前张秉贵的胸像。虽然这纯粹是为了宣传的缘故和时代背景所要求的建立的一坐并不完美的纪念碑,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充斥了官场习气和鄙视劳动者的地方,居然还是为一个普通的售货员塑了像,真是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中国一直是个等级观念森严,弥漫着贵族气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有着一种对于劳动的轻视和厌恶。这种教育宣扬的是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区别,是读书做官逃避劳动的小知识分子对于体力劳动入骨的恐惧。家长们最喜欢教训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念书,将来扫大街去,伺候人去,当工人农民去!而通常一个劳动阶级的孩子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一定要摆脱自己卑微出身挤身知识阶层的冲动。我承认,做农人风吹日晒,做工人流汗吃苦,做服务行业看人脸色的确不是什么浪漫,但是,在一个奉行平等,在理论上至少奉行一切人平等的社会,即使不能彻底的消灭阶级差别,也要教育所有公民,劳动光荣,劳动使人平等的观念。而不是使人们热中于摆脱与厌弃劳动。而现代社会,却是赤裸裸的鄙夷劳动,公开的宣扬劳动可耻,鼓励投机与不道德的所谓走捷径。随着90年代工人阶级遭受到痛苦的抛弃---美其名曰产业转型,工人,一个曾经伟大光荣的名字已经沦为了低贱与下作的名字。所有依靠体力劳动和服务的行业都成为了人们蔑视的对象。在人们的印象里,所谓的从事服务行业的人都是可以随意凌辱毫无尊严的人,因为在受到贵族教育的人看来,凡是用劳动挣钱都是不够尊严的,只有那些表面高尚的不谋取利益的职业才是值得尊敬的。人们认为一个售货员是可以付钱可以随意凌辱的,而绝对不会惹一个医生或者警察。我是在饭馆打过工的,所以我很知道人们是怎样对待那些女服务员的。我把那些女孩子们叫做饥饿的女儿们,她们仅仅是为了一碗剩饭而活着或者为了吃一顿牛肉面和厨师上床。我喜欢这部电影和小说是因为它赞美了劳动和劳动者,给予了劳动者以美丽的外表和高尚的心灵,而这在当今的时代是已然不多见了。影片的女主人公是那么美丽,聪明,技术熟练,又不卑不亢,对于顾客的误解与刁难处置从容,即使面对再多的顾客也始终做到了周全的礼貌和亲切的态度,她的劳动是普通的,可是她却在劳动中倾注了自己对于人和生活的热爱。我想无论是小说电影里的金鹿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张秉贵都是那种热爱自己的职业,对于人们身怀爱心的人。一个人不爱自己的职业绝对做不好工作,一个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假如没有对于人的尊敬,就不可能有激情。中国人之所以那么宣扬这样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职业是崇高的,但凡是正当的劳动都是值得尊敬和自豪的,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实在是太伟大了,而真正做到的真是少之又少,我想死而后已倒是不不要,还是打好这份工来的实在。既不要把一切都上升到崇高的道德层面也不要自我贬低,而是要拥有一种真正的平等意识,做售货员和做总统一样是要靠劳动吃饭的。一个美丽的发生在80年代的朴素清新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补充,这篇小说的作者写的是天津,天津,一个曾经出了那么多工人题材的作家的城市,一个真正的工人的城市,我在那里生活过,在工人们中间,我见过那些美丽的女工,心灵手巧的小伙子,知道他们的幸福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