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比《舌尖》和《风味》更有野心的节目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话,我们听过,但是没见过。毕竟说起饮食,因为食材和烹饪手法的限制,古代的皇上也未必有我们今天的平民吃得好。清朝末年之前,没有西红柿的中土人是吃不上番茄蛋的。最家常的面条,唐朝人也还没有见过。西冷肋条牛里脊想都不要想,在咱们古代杀牛是重罪。像什么德州扒鸡螺蛳粉,河南烩面麻辣烫,热干面、大盘鸡,老手艺的十三香(诞生于1959年),根本就是大移民时代在交通枢纽上被传播改良原创出来的平民食物。这些论调听多了,开始有种古代中国没有美食的感觉。这事儿够让人难过的,毕竟我们的文化与审美在历朝历代经历了太多颠覆性的变革,在『美』这件事上中国人其实是自卑的。反观日本,天皇就一个,幕府换换也不耽误美学逻辑的演进。所以现在中国姑娘去京都,少有不租一身和服的,要不是管制刀具违法,武士刀代购生意一定挺红火。好看嘛!再看国内,遗迹砸的砸烧的烧,文物顺跑的顺跑,穿两百块钱一身儿漏洞百出的汉服上街的小姑娘,总一脸『被你们当精神病也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的悲壮,最继承古风审美的成了搓着手串玩茶道的大哥。于大善人可以说,中华传统美食是国人精神与审美上最坚挺的靠山。然后现在你跟我说其实没几样我们熟知的美食是古代传下来的?我们引以为傲的美食大国之名根本是工业化+大移民+人口红利的产物?那以前连马可波罗来了都啧啧惊叹的大宴席上都摆了啥?世界中心的盛唐都有什么贯通东西的国际化菜品?《膳食志》有这样一种野心,回应我们这些疑问。中国人的药膳,才不只是《食戟之灵》里小秘书做的甲鱼夹馍。靠复原《中华小当家》里的离奇菜品成为网红的美食博主自己都知道,那些做法都是艺术夸张根本就不好吃。让几个老评委吃了之后面色潮红返老还童的中国药膳甲鱼汉堡包子怎么能开口炸,肉汁才是灵魂!食物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精神投射,意大利菜那份来自地中海的新鲜和明媚,洋溢着意大利人饱满夸张的生活热情;美国菜的便捷与豪迈里,隐含着美国人的效率与直率;法餐浪漫,日料精致,这些饮食体系都有着自己的腔调。中餐呢?熊猫快餐招牌的左宗棠鸡和扬州炒饭可以代表中国人的哲学和品味吗?其实不难吃,但我拒绝承认这是中餐《膳食志》想做的是这件事。《南朝炙鲫鱼》,《御筵蟹酿橙》,两期短短的样片里,时令,风土,和食物背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跃然屏上。我想,《膳食志》并不是一档想教你做古代菜品的美食番。它想传达一个观点,一个很简单的观点:中国人,好品味。不知道你,我有点感动。『孔子修订的《礼记》有云:凡宴席礼仪,带骨的熟肉放左边,切好的块肉房右边;饭食要放在客人桌面,汤要放在右边;肉丝、烤肉靠外放,酱醋靠里放;姜葱搁在醋的旁边,酒浆等饮料放在右边······主人带头并招呼客人吃块状肉,然后逐一吃各种肉。主人未放筷子,客人不能以酒涑口······不要将骨头扔给狗吃,不要专吃一种肉······卤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则须撕开。吃烤肉不要大块大块地往嘴里塞······』是时候重新精致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