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不是符号
这个,可以称得上是年度惊喜的观剧体验。本来是贪票价便宜买的,加上从来没听过豫剧,想着可以扫扫盲,加上已经比较了解赵氏孤儿的背景,所以期待没有很大。然而3小时下来,实在非常震撼。李树建谢幕时说,这部剧他们演了1500多次,走过27个国家,我心想,值,这剧确实长脸。李树建这次来的三部剧《程婴救孤》、《苏武牧羊》还有《清风亭上》,讲句大实话,从名字上看就不吸引人。不仅仅是历史故事太为人所熟知,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都太崇高、太高尚,因此总觉得有距离感——观众可以为你鼓掌,为你震撼,但是很难为你流泪。总而言之,就是不似常人,自然难得以共鸣。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剧最出色的地方之处,它有很强的【观众意识】,一直在把握观众的情感,试图引发共情。如何做到?真实。哪怕不是真正还原心路历程,也要尽力让某些决定可以被感知。回顾历史,崇高毕竟是被时间定义的,但千年之前,那些人物却并不以此为是,更多的是背后的纠结。剧本说的,不仅仅是“我要这样做”,而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得不这样做”,合情合理,却又扣人心弦。这样的【困境】,堪比高乃依式的dilemme。以全剧最大的困境为例,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怎么保下孩子。救出之后,如何隐瞒呢?恰巧程婴儿子刚出生十几天,可用自己的孩子顶替。那么,谁做包藏之人?谁做揭发之人?包藏之人,在受到揭发之后必死;而揭发之人,却要受万人唾弃,还得背负养儿之任。公孙悍不畏死,愿以老命舍生取义。而程婴,却要忍辱负重到两鬓斑白之日,承受着来自公主、百姓、乃至传遍街头巷尾的童谣里所包含的怨恨。人间悲情,莫过于此。之后,针对程婴的折磨都是从这一场决定出发。程婴不得不扮演多重身份,他是告密者,是卑鄙小人,需要在屠岸贾面前维持住这一形象。揭发时,公孙说未曾藏匿婴儿,程为了转移话题,脱口而出“不如挖地三尺”,内心却泣血,因为地窖里藏着的,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自己,却要借这个功,利用他们之死,去保自己和孤儿平安。十六年后,孤儿在接触公主之后,对父亲产生了怀疑,那些质问声声致命;公主看到程婴,反手一个巴掌,棍棒之下皮开肉绽。人传程婴忍辱负重了十六年,但在戏里,他内心绝不是没有伤痛和动摇,然而形式所致,与其说大义凛然,不如说骑虎难下。他只能选择继续伟大下去。而作为大反派屠岸贾,他是剧情的实际推动者,包揽了所有【不可抗的意外】,这和他作为强权者的形象是一致的:例如开头提出,不交出赵氏孤儿,就要全城杀婴,摆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到了公孙杵臼家,他眼睛一斜,让程自己去打公孙几下;程婴求他保父子二人,他不仅痛快答应,还主动提出收孤儿为自己的义子;最后,得知义子是仇子,大叹“还是没有杀绝”,然后反手便杀了程婴。可以说,他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人物角色的意义,而是整部剧矛盾的起源和终止,剧情所有的发展和高潮,都是基于他摆出的一个命令、一个决定,而形成的解谜过程。不过,有的地方这样的观众意识太过浓烈,以至于用力过度。“煽情”过了,就成了“尬演”。悲情,沦落为苦情。此外,和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相比,台词实在是太差了,可能有为了给小孩普及的考虑,但话说得太白,就没有美感了。还有值得一说的是舞台表现艺术,传统中糅合了现代色彩。例如,用不同颜色的灯光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又或者是通过对台阶的移动,表现人物内心等(那个母子见面的时候我真的想到了亚瑟王传奇23333)。屠杀的场面,他们便是垂下白色长袖,制造出处处横尸的效果。而最后,程婴卸下了所有的担子,直接在屠杀现场的还原中和死者对话。徘徊于死生之间,令人不禁产生虽生犹死,虽死犹生的叹息。对困境、冲突、意外的把握,它都做到了。演员和剧本都是一流的,实在难得。5星。